导航菜单
首页 >  探索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路径  > 实践育人共同体: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实践育人共同体: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教育部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2017年底,教育部、人社部等共同部署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并再次强调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切实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因此,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积极探索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新模式、新机制,对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是围绕“加强和改革高校实践教学、有效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所形成的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发挥作用的结合体,是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各方面力量按照‘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原则建立的实践育人共同体”。从宏观上讲,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是高校实践育人各构成因素及其作用发挥的一种整体性制度设计,其作用在于凝练目标共识、明确责任共担、促进机制共建、实现资源共享等。从微观上看,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是对高校不同目标、内容、形式等具体实践育人活动的一种整体性价值提升,是对高校创新实践育人理念、内容、形式、方法的有效實现形式。  

 

实践育人共同体对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价值  

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理论内容和思维转化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更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凝聚共识而形成的,是实践的结晶。理论源于实践的特性决定了大学生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深刻地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体会其正确性和科学性,从而强化理论认知与认同。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互动性、开放性、多样性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也有利于大学生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可。  

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相应的价值要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实践育人共同体作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通过实践育人平台的搭建和整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满足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有效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理论辨识与行为内化的关系。从大学教育内在运行规律的逻辑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运动,其实是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自觉认同、接受与内化为实践行为的价值自觉的习练过程。实践育人共同体将学校、政府、社会等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了多位一体的教育联动机制,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入大学生的整个实践环境中,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个体化、生活化、具象化,使大学生在理解、体悟、反思、沉淀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实现了理论体系向实际行动的转化。  

 

以实践育人共同体助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的通力协作,也需要专业课程、校园文化、教师、学生等教育教学各环节和要素的协调统一、多维度推进。

在目标维度上,整合资源,多方协同,统筹培养目标。实践育人共同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共同目标。因此,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等实践育人共同体应本着“实践育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这一价值共识统一协调资源,搭建培育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平台,着力推进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  

在课程维度上,坚持实践育人与思想教育的紧密融合。(1)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实现教育方式由理论单行传输式向互动实践化的转化,提升学生实践育人参与度。(2)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将科研项目融入教学课程,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科研方法融入实践教学,重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大力推进知识结构体系的更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维度上,师资互补,优化团队结构。(1)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高校专业教师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积累实践教学经验,围绕课程精心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衔接。(2)利用优势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加强校内师资队伍培养、选聘的同时,从政府、企业、社会等优势资源中选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导师,共同培养实践性人才。  

在环境维度上,资源共享,完善支撑条件。(1)打造校园文化、专业文化、红色文化、网络文化、企业文化基础平台,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参观寻访、能力竞赛全方位、多层次地拓展教育内容、拓宽渗透影响,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2)依托政府、企业、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德育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的建设,增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的体验性和可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在评价维度上,健全机制,强化保障。进一步完善组织保障制度、合作制度、评价制度,明确权责界定,加强目标任务考核,完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项目化运作、分类式引导、动态化管理、阶段性评估”的实践育人管理体系,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开放性和全面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关推荐: